新华网石家庄7月26日新媒体专电(记者李俊义 任丽颖 高博)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在废墟上诞生,代表着新生,给人以希望,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同1976年的大地震紧紧地连接起来。今年,他们40岁了。
“震”字辈的孩子
“震军、震红、震雨、军培……”地震婴儿的名字,大都有那个特殊时刻的印记,每个名字后都有一段关于地震悲情而动人的历史。在这其中,“震生”、“抗震”是地震婴儿最普遍的名字。
如今的杨震生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。他生于1976年7月28日,是震后唐山第一个在废墟上出生的婴儿。
“我们这些人,对地震没有印象,但身上却有地震抹不去的印记。出于特殊的经历,我大学毕业后,主动要求到民政局工作。如今,在截瘫疗养院已经工作了11年。”杨震生说。
在唐山,因大地震导致截瘫的有3817人,是灾难留给这座城市的一道“集体伤疤”。杨震生说,当时有外国专家预计,他们的生命极限是15年。但唐山打破了这个“魔咒”。
“40年后,唐山还有800多名截瘫伤者,疗养院现在年纪最大的老人是85岁。对这部分特殊人群,唐山市的政策是治疗、吃住全免费,每个人每月都有补贴。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好。作为地震后出生的婴儿,能够照顾这些不幸的长辈们,我很愿意。”杨震生说。
地震后出生的孩子,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的故事,每个人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。汶川地震那一年,270多名叫‘震生’、‘抗震’的地震婴儿组织了一个大型聚会。怀着感恩的心情,他们集体去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,给灾区捐款。
“感同身受,面对灾难无法作壁上观。因为我们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呀。”杨震生说。
唐沪两地情
孙沪,1976年8月4日出生。她的名字,记录着当时一段历史,饱含感恩之情。
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后,全国各地迅速开启了救援模式。产科医生周娟华所在的医院--上海铁路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40人的救援队伍火速赶往灾区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雷竞技